仰詔文化时期,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“环境选择”的倾向。
其表现
主要有:
(1)靠近水源,不仅便于生活取水,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。
(2)位于河流交汇处,交通便利。
(3)处于河流阶地上,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,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。
(4)如在山坡时,一般处向阳坡。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、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“上吉风水”格局。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,人们聚居的地区,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。
如半坡遗址中,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。居民区与墓葬区的有意识分离,成为后来区分阴宅、阳宅的前兆。
颇具启发意义的是,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叠压。如河南洪水沿
岸某一段范围内,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0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。
可见,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。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,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、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。
在中国历史上,秦始皇在风水上也给后来的帝王“带了个好头”。他大兴
土木修建皇陵,破坏别的地方的“王气”。历代皇帝不仅重视都城的风水选
择,还煞费苦心地对皇宫和皇陵进行风水设计,以求基业万世千古传。
岩洞时代要求生存地具备四大风水要素:水源、食物、防患北风、防患洪
水,而这些要素正是猿人生存所必需的。4000多年前的夏朝宫殿,就有依
南北”轴线组成对称的建筑,例如河南省登封市的王城岗古城,其坐向大约在
南北5度-185度之间。这种建筑定向能够北避寒风,南迎和风,冬暖夏凉,适
居住。
唐朝孔颖达在《礼记注疏》中写道:“周礼,王有六寝,前是一寝,
寝在后,通名燕寝;其一在东北,王春居之。一在西北,王冬居之。一在西
南,王秋居之。一在东南,王夏居之。一在正中,王六月居之。”春、夏
秋、冬分属木、火、金、水,中间月份属土;东、西、南、北分属木、火
金、水,中属土。这是季节与五行的对应关系,也体现了居住时对自然条件的利用。
大量研究表明,中国风水术中的“龙穴宝地”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科的聚洛发源地”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地理环境特点。二者大多都发生在“盆地”,
扇平原”、“河阶台地”、“二河交汇处”、“平地高冈、“湖中砂地”、”“绿洲”、“滨海山麓平原”等地。可见,风水是古代中国人观察自然
它环境其同繁荣的居住法则,为人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