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8月23日前后(8月22日~24日),视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。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。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意思,“处暑”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表示炎热即将过去,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。处暑既不同于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于小寒、大寒节气,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
节令到了处暑,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,逐日下降,已不再暑气逼人。节令的这种变化,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。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,如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,“立秋三场雨,麻布扇子高搁起,”“立秋处暑天气凉”、“处暑热不来”等,就是对“处暑”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。但总的来看,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大,降水少,空气湿度低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,咽干唇焦的燥症。因而,衣服不要加的太多,忌捂,但也不能过凉。所以,此时节要注意防燥,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。
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.5℃左右,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℃以下的低温,影响杂交水稻开花。但是,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,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℃、华南东部高于35℃的天气出现。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,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,更感到“秋老虎”的余威。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,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,牧草渐萎,霜雪日增。
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。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,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。因此,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,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。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,对农牧业生产不利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,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,除了华南西部以外,雨日不多,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。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“三伏适已过,骄阳化为霖”的景况,秋绵雨会提前到来。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,做好充分准备,抓住每个晴好天气,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。
处暑习俗
祭祖、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,就有开鬼门的仪式,直到月底关鬼门止,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。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,然后竖灯篙,放河灯招致孤魂;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,架设孤棚,穿插抢孤等行事,最后以关鬼门结束。时至今日,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。
此外,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,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。处暑过,暑气止,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,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。民间向来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其间就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
放河灯
河灯也叫“荷花灯”,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肖红《呼兰河传》中的一段文字,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:“七月十五是个鬼节;死了的冤魂怨鬼,不得托生,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,想托生,又找不着路。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,就得托生。”
开鱼节对于沿海鱼民来说,处暑以后鱼业收获的时节,每年处暑期间,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鱼节,决定在东海休鱼结束的那一天,举行盛大的开鱼仪式,欢送鱼民开船出海。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鱼节,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。
因为,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,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,鱼虾贝类发育成熟。因此,从这一时间开始,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。
气候特点
处暑时节,气温慢慢下降,雨量逐渐减少,早晚温凉,中午气温仍然很高。秋季名义上已经来临,但暑气仍未完全消退,俗称「争秋夺暑」。
生活养生妙法
注意秋乏
处暑正处於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人体进入一个週期性的调整阶段,身体会有懒洋洋的疲乏感,俗称「秋乏」。在中医学来说,秋乏是弥补盛夏季节带来人体损耗的反应,是体内自我恢复阴阳平衡的过渡性的现象。
饮食甘平
处暑属於早秋时间,饮食应以甘平為主,多食水果蔬菜,少食辛辣、煎炸或烧烤类食物。
早睡早起
早睡可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节气与民俗
处暑以后民间会有庆讚中元的民俗活动,俗称「作七月半」,从七月初一起,就有开鬼门的仪式,直到月底关鬼门止,都会举行普渡布施。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,然后竖灯篙,放水灯招致孤魂;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,架设孤棚,穿插抢孤等行事,最后以关鬼门结束。在我国的台湾地区,地处亚热带,气温尚高,y一般饮食卫生要注意,而戏水出游尤须小心,因此祭拜孤魂本意,就具有一种警戒民眾的作用。
节气与种植
北方:芥兰菜、菜豆、八月豆、甘薯、高丽菜
中部:茄子、番茄、八月豆、落花生、大豆、花椰菜
南方:甘蓝、花椰菜、落花生、大豆、萵苣、甘薯